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 Tripterygium wilfordii J.D.Hooker 的根(火把花根)、根皮。根:秋、冬季采挖,除去泥土,晒干。根皮:将秋季采挖到的根洗净,剥皮,切段,晒干。
藤状灌木,高达4m。根圆柱状,黄红色。小枝有4~5棱,密被棕红色毡状毛,老枝无毛。叶薄革质,长圆状卵形、宽卵形或窄卵形,先端长渐尖,基部圆、平截或微心形,边缘具浅疏锯齿。圆锥状聚伞花序生于小枝上部,呈蝎尾状多次分枝,顶生者有花50朵以上;花序梗、分枝及小花梗均密被锈色毛;花绿色;萼片近卵圆形;花瓣长圆形或窄卵形,花盘微4裂。蒴果长圆形或矩圆形,具3翅,翅膜质,赤红色,具斜脉纹。种子细柱状,黑色。花期夏季。
分布于云南大部分地区。生于海拔1200~3000m的向阳灌木林中。
根:味辛、苦,温。有毒。归肝、肾经。具祛风除湿,舒筋通络,消肿止痛之功。用于风寒湿痹,关节肿痛,跌打损伤;红斑狼疮,皮痹瘙痒;骨痨骨疽,睾丸结核。根皮:续筋接骨,祛瘀通络。用于风湿关节炎,跌打损伤,骨折。拉祜族将根用于风湿骨痛,跌打瘀肿,腰肌劳损,急性传染性肝炎。哈尼族将根用于风湿关节炎,类风湿关节炎,跌打损伤,骨结核,睾丸及附睾结核。彝族将根用于风湿关节炎,类风湿关节炎。
根含雷公藤素甲、雷公藤素丙、雷藤酮、山海棠素、雷公藤次碱、雷公藤碱、雷公藤碱乙、雷公藤碱丁和卫矛碱等。具有抗炎、抗生育、抗癌、免疫抑制、镇痛、解热等作用。
本种始载于《本草纲目》。以火把花根之名收载于2005年版《云南省中药材标准》第二册·彝族药。目前临床上相关制剂及药品主要作为免疫抑制剂。现代研究显示,本种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,值得进行深入研究。